外资会不会真的一口吃下国内文旅的蛋糕?这事真不能拍脑门说个准话,但华谊兄弟的苏州文旅项目换了“新东家”——海合安文旅,多少让人心里咯噔了一下,毕竟文旅这东西,谁进来谁试水,一地鸡毛还是一飞冲天就看造化了,人心惶惶,市场躁动,资本闻风而动,观众却摸不着头脑:这到底是绝地反攻,还是最后一搏?
咱先甩个问题在这儿——华谊兄弟电影世界这折腾了快十年,赔了大把银子,换了主,但新主还能救活这个项目吗?那些说要“全面整合”,“投入一个亿”的豪言到底是嘴炮还是有实际动作?粉丝IP造园、门票打折、游客猛增,这一切真能撑得起一个几十亿投资的乐园吗?还是说,这又是一出资本的“左手倒右手”,最后剩下一屋空地、几张门票和不知所归的债务?你说,这事悬不悬疑?
其实吧,国内文旅项目的鬼故事比电影还要精彩,成了的能数出仨仨俩俩,败了的随便一查一大堆,什么破产、跑路、债主排队、项目烂尾,几乎年年都有,让人一边感叹“钱真难赚”,一边怀疑“钱到底去哪了”。华谊兄弟在苏州的这一票,咱看看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地步吧。
故事要从2011年说起,没错,十几年前,华谊兄弟当时如日中天,王中军拍着桌子决定:电影做得风生水起,咱要搞点实景娱乐,IP变现不是空话,要落实到地皮上,人进来了才叫真的热闹。于是,“布局实景娱乐,做第二大板块”,高管们一轮轮交流会议,把蓝图画出天际。
合资公司一成立,苏州的阳澄湖半岛成了目标地,注册资本直接加到5个亿,一号玩家姿态拉满。2015年开工的时候,项目计划投资35亿人民币,打造34个游乐项目、11个秀、7个餐厅,40家主题商店,怎么看都挺唬人。你说,这种“明星公司+大资本+大IP”的组合,会不会让人瞬间燃起“我以后一定要去打卡”的冲动?
可真实的市场不是纸上画饼,钱烧进去了,热度能不能烧出来?2018年正式开业之后,非诚勿扰、集结号、狄仁杰等IP场景一个个现身,园区人气一度不低。可惜好景不长,咱翻翻华谊兄弟的财报:2018到2020年,苏州公司净利润都是负的——一亿多,两亿不到,每年都在亏。说白了,钱砸得响,游客没跟上,管理没跟上,这生意根本没做起来。
这种血亏模式,谁受得了?到2024年年初,法院裁定华谊影城苏州公司重整,债权人排队申报债权。正主跟子公司之间,还挂着接近两千万的债,“坏账准备”从没松口气,感觉就像打怪掉血还没见回血,反而越来越虚。你要问这钱最后收不收得回华谊兄弟还没给答复——典型的“发稿未果”,媒体也只能干瞪眼。
这时候外资出手了,9月21日,安博凯投资基金的海合安文旅全资收购了这座“电影世界”,项目更名“海合安苏州阳澄半岛乐园”。豪气地说,要“全面提质升级”,还要再花一个亿造三大新项目。门票也开始玩起价格战,国庆199变99元,真是“花式促销”。暑期说接待超35万人次,单日最高2万,收入同比涨了68%。你会觉得,这好像又回到了故事开头的“吸人眼球”阶段。
不过冷静下来,仔细琢磨一下:游客多了,是因为新鲜劲?还是因为IP加持?还是单纯特价门票吸引的羊毛党?提质升级,“三大新项目”具体搞啥还没见细节,说到钱都得等官方后续说法。华谊兄弟的块头大,体面也大,但债务关系能不能断得干净?欠的钱,坏账,都没落地说法。你说这是一场真金白银的“救赎”,还是资本表演的“花拳绣腿”?
拉长到全国,华谊兄弟的文旅故事不止苏州一处。济南项目,也是曾经喊得震天响。2017年50亿砸进去,说要做国内最大电影城,连园博园都一起规划,直接三期工程——一期电影世界和酒店,二期民宿和拍摄基地,三期再上产业园。决心够大,规划够广,谁都说这是“全产业链的里程碑”。
不过呢,纸上谈兵归纸上,实际操作完全是另一回事。开工落地,只建好了一个“老济南街”,面积只有85亩,说白了就是个电影小镇而已。后续能不能开工,投资方也是一句“看运营反响”,如果效果不好,直接就要“停一停”。这是真实的项目生存逻辑,不好就拉闸。
资金配置和实际经营之间,那可是天壤之别。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变成10亿,实际预计总投资从60亿一路加到75亿,江湖传闻都挺唬人。可惜项目开业两年不到就人去楼空,投资双方还因为合同纠纷打上了法庭。据齐鲁晚报道,2024年记者去现场探查,发现大门上锁,门口落叶堆积,小区里竟然还有健康科技园悄悄开工。
原来用地直接变成了鲁澳大健康科技园招商中心,和电影小镇一墙之隔。很多业主、游客都懵了,这地儿不是说好做电影城吗,怎么一下子变身健康产业园了?这不是一出“荒废资本的骨感现实”吗?两家公司说到底还是官司不断,合同纠纷、知情权纠纷连开五场官司。后来索性宣布公司解散,计划注销登记。老济南街,再改名“山东文旅·济南电影幻城”,票价也一路掉到只剩19.9元起,谁还记得当年大气磅礴的开工仪式?
话说回来,文旅产业到底是不是一个资本黑洞呢?表面看,热钱还是在扎堆,外资也开始下场捡便宜,但项目成败,不只是靠资金和IP的组合拳。中国文旅市场有点像《非诚勿扰》里的一句话,“你喜欢的,别人可能不感冒”。实景娱乐、主题公园,不是只靠电影剧本就能把观众拉满,运营能力、市场定位、后续内容创新,才是细水长流的基础。
资本大手笔收购,官方宣传铺天盖地,门票打折,人潮汹涌,真的就能躲过市场的雷区吗?你去过几次文旅项目,见过的有几个是能让你想再去?苏州阳澄半岛乐园这波能不能跑赢大盘,靠什么?仅仅靠IP电影场景,游客的新鲜感都能维持多久?一般过了两三轮“特价促销”,人流就会回归常态。
数字和现实也是两回事。官方说今年暑期人气火爆,同比增长68%,但这数据怎么来的、基数多少、真实体验如何,谁都说不上。游客评价,好坏参半,有说“场景有新意”,也有人喊“内容单调”。而本质还得看:卖票的能不能真正盈利,项目做得是不是可持续。盲目追逐热点,最后常常变成投资泡沫,烂尾大楼。
一个项目换了新东家,说要投入1亿,其实根本算不上什么“注资狂潮”,对于35亿的大盘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。大IP难免有光环,但沉没成本更是如山高。那些债务、坏账,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清零。不论是海合安文旅,还是华谊兄弟,谁都要面对一个问题:盈利模式能不能走通?票房和门票能不能持续拉高?运营管理会不会掉链子?这些问题,不是靠换顶名字、大打广告就能盖过的。
其实,类似这样的文旅项目,从东北到华东,从西南到华南,到处都能看到大投入、短周期、高亏损的模式。想拯救一个“巨亏”的乐园,难度比想象还要大,资本就差不是在玩“勇者大冒险”。也许下来过两年,还会看到又一个收购方、又一次换名,剧情轮回,观众麻木。
那华谊兄弟会不会因此脱身,过去亏的钱能回收多少?账面上的坏账准备只是会计上的“留后手”,等到真的钱到账才叫真本事。谁都想借文学IP做文旅,但这一盘棋下得太大,谁也说不准。容易被外资抄底的都不是资产,是“高额亏损+半死不活”的项目。人家敢买,是因为够便宜;敢投资,是因为赌一把市场回暖。这一次能不能赌对,谁敢说死?
这年头买文旅资产,玩的是心跳。有人来捡漏,也有人割肉逃跑。观众买票随手、股东天天紧盯财报,随时准备跳船,这里已不是谁都能轻松赚到钱的年代了。你说,这种“收购+升级”的路子,会不会变成下一个“资本空转、游客流失”的经典案例?有一说一,大家把观点留在评论区,说说自己去文旅乐园的体验,顺便猜猜这个项目还有多少“命数”。
那这块地,这些电影场景,到底值不值新东家再赌一次?你怎么看呢?
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,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,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配资世家股票配资网址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